万象

2023上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模拟卷(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答案】C

  解析:从题干中的“发现学习”判断考查的是布鲁纳的著作。A、《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赫尔巴特。B、《大教学论》的作者是夸美纽斯。C、《教育过程》的作者是布鲁纳。D、《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杜威。故选 C。

  2.【答案】D

  解析: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某些方面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的,这说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故选 D。

  3.【答案】D

  解析:商人富足而社会地位低,没有权利参加科举考试,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 制度决定的。故选 D。

  4.【答案】A

  解析: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故选 A。

  5.【答案】C

  解析: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和多因素相互 作用论三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故选 C。

  6.【答案】A

  解析:课程功能上,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故选 A。

  7.【答案】B

  解析:关注情境阶段是指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后,便把关注的焦 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入关注情境阶段。联系题干,庄老师细心准备上课的资料,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属于关注情境阶段。故选 B。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对于扭伤的处理:①24 小时内用冰敷,用冰块或毛巾反复多次冷敷,每次 20~30 分钟,间隔 10~20分钟进行一次,并检查皮肤的温度;②24 小时后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③如怀疑骨折,应去医院检查。故 A 项正确。

  B 项:24 小时内用冰敷,而不是热敷。B 选项描述不正确,排除。

  C 项:24 小时后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C 选项描述不正确,排除。

  D 项:24 小时内用冰敷,用冰块或毛巾反复多次冷敷,每次 20~30 分钟,间隔 10~20 分钟进行一次,并检查皮肤的温度。而不是冷热敷交替进行,D 选项描述不正确,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A。

  9.【答案】C

  解析: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遗忘的材料是先多后少,呈负加速。所以要在遗忘大规模开始之前及时复习。故选 C。

  10.【答案】C

  解析: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联系题干,“报纸”一物多用,体现了发散思维。故选 C。

  11.【答案】A

  解析:自制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具有良好自 制性的人,善于控制自己言行支配自己的情绪,完成任务。从题干上看,邱少云能够控制自 己的行为,一动不动,强忍烈火烧身的疼痛,不喊出声来,体现了意志的自制性。故选 A。

  12.【答案】B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不平衡,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联系题干,13-16 身高接近成人,但心理成熟程度比成 人要低得多,说明身体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平衡。故选 B。

  13.【答案】B

  解析: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 构的策略。归类是常用的组织策略。归类是指把材料分成小单位,再把这些单位归到适当的类别。小明将食物进行归类便于记忆,体现了组织策略的作用。故选 B。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遗忘的原因。遗忘的原因中的压抑说指的是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日常生活中,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就是动机说的体现。题干中某同学是由于紧张导致想不起来已学过的知识,属于压抑说。C项正确。A、B、D 三项:为干扰项。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 C。

  15.【答案】B

  解析: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小英雄雨来》是在为同学们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同学们 的仰慕之情,并约束自己的行为。故选 B。

  1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单向性、不可逆性及静止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等特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是指认识事物的时候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认识事物,而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题干中,红红把自己喜欢的旧徽章送给老师,认为自己喜欢的老师也会喜欢,说明红红考虑事情以自我为中心,因此红红处于前运算阶段。D 项正确。

  17.【答案】B

  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 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题干,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就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 探索。故选 B。

  18.【答案】A

  解析: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学习,即在已经形成某些观念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联系题干,认识了各种不同的碗,发现“碗是一种 特定形状和功能的器皿”属于上位学习。故选 A。

  19.【答案】B

  解析: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其中小组活动是 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小组活动以自愿组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其特点是自愿组合、小型分散、灵活机动。故选B。

  20.【答案】B

  解析: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或者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以判断其学习状况的评价。联系题干,将学生的作文与过去的作文比,体现的是个体内差异评价。故选 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21.【参考答案】

  (1)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2.【参考答案】

  (1)流畅性。流畅性是个体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对同一问题,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高;反之表示思维的流畅性越低。

  (2)变通性。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体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 机应变、触类旁通。对同一问题,能在不同方向上提出不同类型信息的思维特征。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独创性是指个体面对问题情境时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对同一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新奇,其独特性越高。

  23.【参考答案】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兴趣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共同培养。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4.【参考答案】

  (1)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科学课。材料中,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材料中,老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老师认识到了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其次,新课改的教师观强调教师应该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尊重、赞赏学生。材料中,老师面对引来哄堂大笑的学生,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肯定他善于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最后,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材料中,小明扯掉了小鸟的羽毛,老师借此机会耐心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了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行的养成。

  (2)材料中,老师的做法体现了疏导原则。教师在进行德育时要贯彻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老师面对扯掉小鸟羽毛的小明,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因势利导,逐步引导小明和其他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应该珍惜生命。

  贯彻疏导原则应遵循的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25.【参考答案】

  (1)材料中老师的教学行为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一,该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材料中,教师针 对一年级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生的不同表现,发放不同的奖励卡,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第二,该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改下的教师观。新课改倡导的教师观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 的促进者,在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表现,采取发奖励卡的方法 促进学生进步,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该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改下的学生观。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 的独特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材料中,老师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发放不同的奖励卡,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性。老师在面对一年级学生各种问题时,并没有认为这些学生无法教育,而是认为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通过发奖励卡的方法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四,该教师合理运用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材料中,教师采用奖励卡方式对学生好的行为进行强化,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材料中,该教师遵循了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的规律。

  第一,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材料中,教师通过发奖 励卡使学生慢慢适应了小学生活,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尊重了顺序性规律。

  第二,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材料中,教师注意学生从幼儿园学习到小学学习阶段的衔接,从学生年龄特点等实 际情况出发,遵循了阶段性规律。

  第三,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材料中,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 特点进行不同方面的表扬和鼓励,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遵循了个别差异性规律。

  第四,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智、体、 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材料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养成,还注重思想品德等方面的素质,遵循了整体性规律。

  四、教学设计题

  26.【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认识曹、称等 14 个生字,会写候、柱等 8 个生字;了解曹冲称 象的办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授、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曹冲称象的经过,体会曹冲称象 办法的妙处。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曹冲称象》,学生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2)官的构字特点

  上下结构,部首是宀,上短下长,共 8 笔。会意字,从“宀”,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 本义是官吏,官员。

  (3)“岁”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读生字

  教师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汉字“岁”,并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全班齐读生字。

  环节二:识记生字

  1.PPT 出示“岁”字,利用加减法帮助学生识字,引导学生观察汉字“岁”,利用加一加, 减一减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如“岁”减“山”就是“夕”。

  2.观察笔顺,并明确笔顺为竖、竖折、竖、撇、横撇、点。

  3.利用游戏“考考你”检查学生识记情况。

  环节三:明确含义

  1.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岁”的含义:表示年龄。

  2.教师利用语境和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结合语境引导学生认识到“岁”在文中表示 曹冲的年龄,曹冲 7 岁。

  3.指导学生进行造句练习,借此掌握词语含义。

  环节四:书写字词

  1.教师对“岁”字进行书写示范,边写边强调书写难点:岁是上短下长,“岁”字上面“山” 的中间一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进行模仿书写,并予以纠正和鼓励。

  2.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汉字,并对照课本上的示范字,查找书写问题,改正问题。

  27.【参考答案】

  (1)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合成。数学思想是指从具体的数学内容中提炼出 来的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它在数学认识活动中被普遍使用,是建立数学理论和解决数学 问题的指导思想。数学方法是指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 步骤、程序等,它通过一些可操作性的规则或模式达到某种预期的目的。 本节课用到了转化、符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思想方法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 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而其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如几何的等积变换、解方程的同解变换、公 式的变形等。符号化思想方法是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 来描述数学内容。如数学中的各种数量关系。量的变化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 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如定律、公式等。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理解利用数方格、割补和拼摆等方法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渗透“转化”的思想,发展观察、 分析、概括、推导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提高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3)教学环节

  环节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本插图 PPT 出示两个花坛的图片,提问:这两块花坛哪一个大呢? 学生自由回答。

  2.引入课题 提问:长方形的面积大家会求,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顺势引出课题,并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感受数学的魅力。通过思 考哪块花坛的面积大,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环节二: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提问: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学生交流讨论说出亲自量一量、摆摆、数数等方法,教师顺势引出数方格的方法。

  ①PPT 出示方格图和表格并说明要求(1 个方格代表 1 平方米,不满 1 个按半个格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数方格和填表的任务。

  ②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面积都是 24 个格。

  ③思考: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引出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

  2.渗透“转化”思想,引入割补法

  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求验证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方法我们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那么是否成立呢?接下来我们验证一下: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呢?

  ②动手操作(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再四人小组交流剪、拼的过程,并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③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PPT 出示两种剪法) 思考: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呢? 学生回答问题,总结明确:只有沿着高剪,才能拼成长方形。

  3.建立联系,推导公式 提问:现在会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怎样求?为什么? 学生回答: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宽。 提问:今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需要割补成长方形吗?如一块草坪不能割补怎么办呢? 根据刚才转化的过程你发现点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4.公式强化,字母表示学生自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根据学生汇报,板书:S=ah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填一填、说一说建立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敢于联想、大胆想象的能力;通过一系列提问与追问,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平行四边形与 转化后的长方形的关系,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环节三:巩固练习

  1.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多少。

  2.可以再画一个与已知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能画几个?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问题,学生认识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因此可以画 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

  环节四: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谁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谈收获依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概括的能力,同时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包括对“转化”思想方法的运用理解,这是数学由“双基”转 化“四基”的具体体现。

  环节五:布置作业

  完成随堂练习题的前 5 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将课内学习与课外练习相结合,及时巩固课上所学。

  28.【参考答案】

  (1)小学口语教学策略

  ①利用复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复述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口语和记忆单词、句子的方式。

  ②给予激励性发展性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消除学生“羞于开口”的心理障碍,提高 参与交流的信心。

  ③多进行听与模仿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听来获取语言资料,扩大词汇量,掌握英语句型; 模仿说话者的语音语调,以及模仿词组读法和对话,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英语能力。

  ④创设口语表达的氛围。教师带头说英语,用英语组织活动,创设宽松的表达氛围,提高学生乐于说英语的积极性。

  ⑤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爱玩、爱说、好动、善于模仿等特点,采用边看、边听、边说的方法培养口语能力,采用角色对话、创设真实情境、 话题讨论、自由会话等形式进行口语训练。

  (2)教学目标

  Knowledge aims: Students are able to master the words and phrases:sing, song ,Sung fu, dance, sing English songs, play the pipa, do kung fu, draw cartoons. Students can learn the usage of sentence “What can you do ?” “I can ...” in real situation.

  Ability aim: Students are able to use th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to talk about their specialties in their daily life and their speaking ability will be improved.

  Emotional aim: Students can learn more about their own and classmates’ specialties and they can have the awareness to develop more specialties.

  (3)导入与操练

  Lead-in

  The teacher set a situation of “talents show” and plays the video about the situation of dancing, sing an English song, playing the pipa, doing kung fu and drawing cartoons. And then the teacher asks students what they love to do and what they are good at.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境并播放视频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出学生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可以顺势导入本课主题。

  Practice

  Activity 1: Pair work

  The teacher asks students to make a new dialogue about each other’s specialties in pairs. After four minutes, the teacher invites several pairs to come to the font of the class to perform the dialogue, and they can also do corresponding actions when performing, which can help them get extra points. The teacher evaluates their performance.

  Activity 2: I do, you say

  Students are divided in to 4 groups. The teacher does some actions and asks students to say the words and phrases quickly. The best group can get prize.

  【设计意图】结伴活动和小组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使得课堂有趣充满活力。

  29.【参考答案】

  (1)歌曲特点

  《我们的田野》是四年级的一首唱歌课,歌曲为 F 调,中速,宽广。 歌曲为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的曲式结构。每一句的句首位弱起。音乐进行舒展流畅,曲调优美,不断出现的切分音,使歌曲在节奏上兼具有拍子的特点,更加增强了乐曲的抒情性 特征。 歌词内容生动形象,景色描写细致入微,旋律优美动人,感情真挚,词曲的结合十分紧 密,演唱时轻松自然,琅琅上口。歌词一共有五段,描写了田间美好的自然风景,歌颂了勤 劳、善良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歌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背唱本歌曲,掌握延音线和圆滑线的用法,掌握弱起处的 演唱技巧。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模唱、律动、合作探究等方法,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 歌曲的演唱力以及团队合作的凝聚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唱本首歌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更加热爱大自然。

  (3)学唱环节

  环节一:初听歌曲 教师播放音频,引导学生谈一谈歌曲的情绪和速度。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明确:抒情、优美,中速。

  环节二:教师范唱 学生再次聆听,并思考:歌曲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明确:田野、河流、稻田、荷花、大山、雄鹰等。

  【设计理由】聆听是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就是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在聆 听中欣赏音乐;带着问题感受音乐,能引导学生学会欣赏音乐。听音频和教师范唱,学生可 以多方面接近音乐,在头脑中对歌曲建立初步印象,推进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

  环节三:学生带节奏朗读歌词,并找出弱起节奏,予以解决。

  环节四:跟琴哼唱学生跟琴哼唱旋律,找出不容易演唱的音准、节奏、演唱符号等问题。如: 0 3 5 3 | 弱起的演唱技巧处理;再如 连音线和圆滑线的作用和意义。

  环节五:跟随钢琴伴奏,填入歌词完整演唱歌曲,并进行情感处理。 【设计理由】在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将分步骤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学唱。 从歌词和旋律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朗读歌词进一步体会歌曲的含义,理解歌曲表达的内容; 通过哼唱旋律,解决连音、圆滑线等知识,在学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进行积 累。分步骤学习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并进行感情升华。

  30.【参考答案】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蹬地、摆腿,两手依次撑地,两腿依次落地。

  教学难点:直臂、顶肩,经分腿倒立过程。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所学动作的名称,掌握技巧练习中保护与帮助的方法,知 道在安全的场地练习技巧动作。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辅助动作练习,能够掌握侧手翻的技术动作,发展力量、速度、 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协调性。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主体参与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练结合中体会成功 的喜悦;养成顽强、果敢、勇于挑战的心理品质。 (3)技术教学环节

  环节一:动作图片导入 教师出示标准侧手翻挂图,结合翻跟头的游戏,引导学生了解侧手翻的技术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导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侧手 翻的积极性。

  环节二:讲解示范

  ①教师讲解侧手翻动作要领及保护方法:以向左侧手翻为例,身体充分伸展,经分腿手倒立,手脚落地成一条直线。直臂、直腿、紧腰、绷脚尖,左右手、脚撑推(蹬)地面,依 次摆腿,推(手)蹬(地)要加力。 保护与帮助方法:保护与帮助者站立在练习者后方,左手在上,两臂交叉扶腰帮助练习 者翻转;保护与帮助者站在练习者后方;左手抱其腰,右手托其肩,帮助练习者完成动作。

  ②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观察直臂支撑,依次轮转,收腹立腰,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两手撑 垫的位置和距离。 学生归纳动作要点,教师总结动作要点,并进行补充。

  环节三:课堂练习

  ①有人扶持或靠墙的大分腿倒立练习。(两人一组,相互帮助)

  ②在同伴的帮助下做有人扶持的分腿手倒立,翻转成分腿站立练习。(两人一组)

  ③在同伴或教师的帮助下做完整侧手翻技术练习。(两人一组)

  ④独自完成侧手翻技术动作。(两路纵队,行进间练习)

  环节四:展示学练成果,学生间进行互相点评,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并提出优化建议。

  【设计理由】讲解配合示范,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便于接下来的教学与练习。 教师讲解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纠正动作错误。教师在课堂练习 中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分组练习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帮助,促进 合作意识的形成。展示学练成果,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敢于表现自我的优秀品质。学生 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可以意识到自己动作的不足,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动作。

  环节五:进阶挑战游戏

  学生分组进行进阶挑战,要求完成侧手翻动作要连贯流畅且动作优美。每个小组依据自己组员的能力自由进行挑战练习;按照进阶挑战标准进行展示,从最高难度开始。挑战结束后学生点评展示者动作的优点与缺点,最后由老师提出优化建议。

  【设计理由】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乐趣,让学生在玩 中学,学中练,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运动知识,从而提高练习质量。

  31.【参考答案】

  (1)色彩三要素

  色彩的三要素为色相、明度与纯度。

  色相,也叫色泽,是指色彩的相貌,是区别这一颜色与另一颜色的名称,是颜色的基本特征,反映颜色的基本面貌。如:红橙黄绿蓝紫黑白等。

  明度,也叫亮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其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色彩本身的明暗程度, 如黄色、橙色、绿色等颜色比较明亮;群青、普兰、紫色、黑色等色彩比较暗;二是指不同色相间存在着的明度差别,如六种标准色中黄最浅,紫最深,橙和绿,红和蓝处于相近的明 度之间。

  纯度,是指一种颜色的饱和程度,也称彩度或者色度,表示色彩的鲜艳或者浑浊。一般来说,一种颜色中含其他的颜色越少,纯度越高,色相越容易辨认;含其他颜色越多,纯度越低,越不容易辨认。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色彩的明度及改变色彩明度的方法,并能运用不同明度的色彩 表现画面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观察、分析加深对色彩明度的认识,通过调色练习体验 色彩的魅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色彩变化的美感,提高对色彩的感知度,学会运用不同 明度的色彩表现生活的情趣。

  (3)新授活动

  活动一:初步感知

  ①利用课件出示色谱,并讲授色彩明度的概念: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

  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在色谱中找一找哪些颜色属于明度高的颜色?哪些 颜色属于明度低的颜色?”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黄色、绿色、红色等颜色相比深蓝、深红、紫等颜色明度更高。

  【设计意图】通过教具的展示,引导学生认识明度的概念,对于色彩的明度有直观的感 知,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二:深入分析

  1.寻找邻近色 学生四人一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

  ①请同学们找一找教室中的颜色,并且相互比较看看谁找的颜色明度更高?学生们积极参与,相互讨论。

  ②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体现了色彩明度的变化? 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

  ③展示学生照片,并提出问题:图片中的明度变化给你什么感受? 教师总结:照片上的同学上衣虽然都是紫色的,但是紫色有的明度高,有的明度低。这种适度的变化,给人以调和的美感。生活中合理的运用色彩的明度变化,可以使生活更加美好。

  2.欣赏画作中的颜色明度变化

  ①课件展示东山魁夷作品《白夜光》引导学生观赏。教师问:“画家用了什么颜色?给 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运用湖蓝、浅蓝、深蓝,利用了蓝色的明暗变化;画面产生一种 和谐的效果。

  ②继续展示《帆船》《荷花》,提问:画家在利用明度变化作画时,怎样使明度变化更 好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运用色彩明度作画时要注意确定一个主色调,同时也可以辅以其 他颜色。

  ③欣赏优秀学生作品《创造美好生活》,引导学生感受色彩明度在绘画中的运用。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安排,把晦涩的美术知识与具体的绘画作品相结合,让学生用 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活动三:示范操作

  教师演示改变色彩明度的调配方法,并利用调配出的颜色完成一幅画作:

  ①根据需要先画出铅笔稿,勾勒出所画景物大体的轮廓。

  ②依据色谱选择颜色。

  ③可按一定顺序进行调配绘制。如加入白色、黑色或其他色彩改变色彩的明度。

  ④为画作上色。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的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识,让学生对于色彩明度的变化有进一步 的了解,采用了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呈现直观的视觉资料,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 活动四:实践展评

  (一)课堂练习

  用一种或几种自己喜欢的颜色,利用明度的变化来组织完成一幅作品,可以是抽象作品, 也可以是有具体形象的风景画、图案等作品; (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 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二)学生展示交流

  1.学生以小组的方式选出一幅代表作品。

  2.学生互相展示作品,并相互交流绘画经验。

  3.教师总结评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学评价对象和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利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式能够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果;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活跃课 堂气氛;还能帮助我总结反思,改进教学。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请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谨慎使用,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上一篇:2023上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模拟卷(二)答案
下一篇:2023上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模拟卷(三)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