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

2023上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模拟卷(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答案】B

  解析: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概念。“教育性教学”指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故选 B。

  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带有发展历程中的烙印”可知是对以往的继承。故选 D。

  3.【答案】C

  解析:克鲁普斯卡娅这句话是强调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教师言行举止都可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故选 C。

  4.【答案】D

  解析: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新的学科。题干的新课程整合了多门学科知识,属于综合课程。故选 D。

  5.【答案】B

  解析: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故选 B。

  6.【答案】B

  解析:民主平等要求教师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题干中的“微笑着”“蹲下来”体现了民主平等的特点。故选 B。

  7.【答案】B

  解析:行动研究是教育工作者或学校一线教师,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专业教育者的指导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改善教学质量的一种研究方法。宋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后,搜集数据和材料并把结果用于出来后续课堂中的类似问题,就是行动研究的体现。故选 B。

  8.【答案】B

  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联系题干,电闪雷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此时的注意是没有目的不由自主发生的,属于无意注意。故选 B。

  9.【答案】C

  解析:思维的概括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二是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联系题干,认识昆虫的本质属性是通过观看各式各样的实例后得到的,这体现了思维的概括性。故选 C。

  10.【答案】C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不平衡,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抓关键期。联系题干,对“狼孩”进行再好的教育,也很难令其使用人类的语言进行顺畅交流,说明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故选 C。

  11.【答案】B

  解析: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2 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胜任感。在这一阶段,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奖励为荣,养成乐观、进取和勤奋的性格;反之,如果由于学习方法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绩受到漠视,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儿童如果能够战胜自卑感,则形成“能力”的积极品质。根据题干描述,小灵有很强的胜任感,但遇到失败又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可知其当前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故选 B。

  12.【答案】D

  解析:胆汁质的特点是直率热情、精力旺盛、好冲动,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房老师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克服暴躁易怒的问题。故选 D。

  13.【答案】B

  解析: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联系题干,提炼标题、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对新信息进行深层加工,以便更好地建立信息间的联系,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故选 B。

  14.【答案】C

  解析: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联系题干,遵守交通规则是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故选 C。

  15.【答案】B

  解析:系统脱敏法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以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联系题干,体育老师让胆小害怕的学生通过看同学练习、简单练习、加大难度的练习,逐步不再害怕,符合系统脱敏法。故选 B。

  16.【答案】D

  解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学生对待事物的基本看法与倾向性的要求。联系题干,学生学习课文后,明白了一个道理,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故选 D。

  17.【答案】D

  解析:道尔顿制是指教师在上课时不再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并接受考查。联系题干,卢老师想要尝试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故选 D。

  18.【答案】B

  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故选 B。

  19.【答案】D

  解析: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孙老师的做法符合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的概念。故选 D。

  20.【答案】C

  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进程及结果的评价。联系题干,老师的课堂提问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属于形成性评价。故选 C。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30 分)

  21.【参考答案】

  第一,确定研究课题。发现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选定研究主题,并对研究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诊断与肯定。

  第二,拟定研究计划。明确课题研究的总目标,并围绕总目标设计研究的方法、程序、监控手段等。

  第三,实施行动研究。搜集资料、拟定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措施。

  第四,进行总结评价。汇集资料、做好观察记录,根据各种信息反馈认真修订行动计划,再实施新一轮行动研究,直至实现研究总目标。

  22.【参考答案】

  德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统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

  23.【参考答案】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正确掌握归因理论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

  (3)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中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4)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4.【参考答案】

  (1)小磊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分发展不统一,导致出现不良行为。

  第一,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主要表现在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及道德信念的形成。材料中,小磊虽然初步掌握了道德概念,有了一定道德判断力,但是还没有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因此会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

  第二,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媒介,是促使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行为的强大推动力,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材料中,小磊没有强大的道德情感做支撑,因此改正错误动力不足。

  第三,小学生道德意志还比较薄弱。材料中,小磊由于道德意志薄弱,坚持性差,因而常有“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现象。

  第四,小学生的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材料中,小磊撒谎说把作业忘在家里了,体现了这一点。

  (2)小磊有时无法抵制诱惑、战胜不了困难,进而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这是道德意志薄弱的体现。因此要培养小磊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第一,有意识地培养起意志的坚持性。班主任可通过与各科老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合,开展积极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坚持性,帮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遇到困难时不断鼓励使其具有坚强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有意识地培养意志力和自制力。小学生自制力比较低,教师要把培养自制力和坚持性结合起来,严格要求学生。

  第三,帮助小磊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班主任不仅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及其他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正确道德认识,还要组织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四,培养小磊言行一致的好习惯。家长和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一方面要运用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做好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25.【参考答案】

  (1)陈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教育机智,符合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值得学习借鉴。

  第一,陈老师发挥了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根据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陈老师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灵机一动,让学生讨论扑蝴蝶的经过,然后写成作文,体现了教育机智。

  第二,陈老师的做法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观,新课改倡导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材料中,陈老师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情况创造性地教学,是对课程的创生与开发,做到了教学过程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

  第三,陈老师遵循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起积极性。材料中,陈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扑蝴蝶的经过,学生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体现了这一规律。

  杨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与陈老师相反,教学效果不好。第一,杨老师的做法强调了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体现了“教师中心”的教学观。

  第二,杨老师的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观。新课改倡导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材料中,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学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第三,杨老师按既定计划授课,符合教学过程的预设性,却忽视了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2)教学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出现新情况是很正常的事情。

  第一,发挥教育机智,抓住教育契机。学生的体验与认知不同时,正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契机,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及时调整教学。

  第二,尊重并鼓励学生参与生成过程,给学生创造充分参与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潜能。

  第三,运用启发性原则,根据课堂生成的资源,进一步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

  四、教学设计题

  26.【参考答案】

  (1)景物描写特点

  《富饶的西沙群岛》选取了代表景物来描写,如海水、海底、鱼、海滩、鸟等。景物描写有以下特点:

  第一,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将西沙群岛的富饶描绘出来,读起来朗朗上口。

  第二,从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颜色丰富多彩,给人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感觉。

  第三,景物描写语言鲜明、生动,具有吸引力。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富、饶、瑰、粪”等 10 个生字,会写“富、优、浅”等 12个生字;了解课文从“海水、海底的生物、海岛上的鸟”三方面来写西沙群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学习从不同方面具体描写西沙群岛的方法,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体会作者对西沙群岛的赞美之情,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新授环节

  环节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2-5 段是围绕哪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的,作者带我们游览了哪些地方?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明确:课文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两方面来描写西沙群岛。作者带我们先后游览了西沙群岛的海面、海底、和海岛。

  环节二:研读课文,体会风景与物产丰富

  (一)海面

  教师范读课文第 2 段,学生思考:海面是什么样子的?用原文中的两个词语概括一下。明确: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二)海底

  多媒体展示各种颜色的海水图片并提问:结合课文第 2 段并观察图片,说说海水为什么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指导评价。

  明确:海底高低不平,海面的颜色不同(有蓝色的、淡青色的、浅绿的、杏黄的),所以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问题 1:找到描写珊瑚的句子并勾画出来,之后同桌讨论,说说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这段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珊瑚比喻成花朵和鹿角,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珊瑚的种类多。

  问题 2:自由朗读第 4 段,找出课文写了哪几种鱼,并结合刚才学习的有关修辞的知识,说说使用了个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了 4 种鱼,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的样子和种类之多,读起来朗朗上口;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西沙群岛鱼之多。

  (三)海岛

  齐读第 5 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海岛上的鸟很多。

  明确:遍地的鸟蛋和树下堆积的厚厚的鸟粪说明海岛上鸟很多。

  环节三:教师总结

  课文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两方面,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西沙群岛,带我们先后游览了西沙群岛的海面、海底、海滩和海岛。

  【设计意图】勾画关键词句,可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感悟能力;齐读、指名读等多种朗读,可以在朗读中品味课文语言,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合作学习、探究方式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学习西沙群岛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

  27.【参考答案】

  (1)数形结合思想。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可以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表示。本课利用图形理解平均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

  (2)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能结合单位“1”描述具体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3)教学环节:

  环节一:理解单位“1”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四张图片,给出前两张图片的分数表示分别为四分之一,八分之五,组织大家观察表示规律是什么,并提问:可以用分数表示其他两个图中涂色的部分是多少吗?说说每个分数的含义?利用手中的纸片分一分、填一填。教师组织学生根据目标问题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或同桌之间交流,教师进行巡视指导,交流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教师评价。

  学生活动:根据问题探究出结论,通过分一分给出:按照规律,已知的图中的涂色部分表示占整体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五,则另两张图是五分之三,和六分之二。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 1 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结合含义,上面的分数分别是把单位“1”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回答。

  学生活动:通过数一数得出,分别被分成了 4 份、8 份、5 份、6 份。

  环节二:认识分数单位

  教师活动:给出分数以及分数单位的概念,继续抛出问题:例 1 中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分别表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讨论给出结论,例 1 中的每个分数分别表示的分数单位是......且有 1 个分数单位;有 5 个分数单位,有 3 个分数单位,有 2 个分数单位。

  环节三:总结归纳,知识应用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不管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这样的数就叫分数单位,梳理并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

  28.【参考答案】

  (1)词汇教学的内容

  词汇意义:包括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

  词汇用法:包括词汇搭配、短语、习语、风格、语域等。

  词汇信息:包括词性、词缀、词的拼写和发音等。

  词汇策略:包括调控策略、认知策略、资源策略、记忆策略等。

  (2)教学目标

  ①Knowledge aim: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sentence patter “May I have ...please?” “How many ...”, and learn the single and plural nouns of fruit.

  ②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use new words and sentence in shopping.

  ③Emotional aim: Students will realiz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howing quantity.

  (3)导入和操练环节

  Lead-in

  Show a picture of fruit store.

  T: Do you like fruit? What’s your favorite fruit? Could you speak in English.

  Ss: ...

  T: If you want to eat fruit, how can you buy fruit?

  Ss: ...

  Ask students to have a discussion and lead in the topic.

  【设计理由】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入话题。

  Practice

  Activity 1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

  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an apple, two apples, an orange, two oranges, etc. And show some words “an apple, apples, an orange, oranges, etc.” on the PPT. Ask students to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 and then choose two students to share their answers.

  Activity 2 :Ask students to make a shopping list and then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S1: Can I help you?

  S2: May I have some oranges.

  S1: How many oranges.

  S2: Five, please.

  S1: Here you are.

  S2: Thank you.

  【设计理由】通过单词和图片的连线,学生可以巩固所学单词,将单词与实际意义相联系;对话练习可以在具体情境中使用所学句型,利于快速熟悉使用新句型,培养开口说英语的兴趣。

  29.【参考答案】

  (1)歌曲特点

  《爱我中华》是一首为 1991 年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创作的歌曲。歌曲采用了广西、云南等地的少数民族音调,体现了中华各族儿女对祖国的无限热情和赞美之情。歌曲为♭B 自然大调,4/4 拍,并列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为 1-8 小节,音乐活泼跳跃,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中间 4 小节具有舞曲风格;第二乐段为 13-23 小节,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音乐激昂振奋,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建设祖国的坚定决心。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和学习重音的唱法,了解并掌握歌曲表达的情感与演唱方式,且能够充满激情、亲切地完整演唱歌曲。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演唱等方式,学生能深刻地体会歌曲的情绪变化。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唱歌曲《爱我中华》,感受音乐的美丽,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养成热爱祖国的积极生活态度。

  (3)教学环节

  环节一:初步感知歌曲

  1.教师简单演唱歌曲,学生随音乐律动,并思考: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最后教师总结:歌曲给人一种激动、热情高昂的感觉,非常地欢快、自然,想到锣鼓升天,人们欢聚一堂,尽情歌曲的场面。

  2.教师播放完整音频,学生轻声哼唱,并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你能划分出来吗?

  学生聆听,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分两段完成,第一段为独唱,第二段开始独唱,后半部分由众人齐唱“爱我中华”,其余部分独唱。

  【设计意图】教师演唱与播放音频,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歌曲,能对歌曲的情绪、演唱形式形成初步感知,为接下来进一步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环节二:深入学习

  1.教师带领学生演唱谱例,思考:歌曲旋律与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演唱谱例,进行回答。

  教师总结:歌曲节奏紧凑,除了基本的八分、四分节奏以外,还有附点与大切分节奏;整首歌曲旋律起伏较大,且旋律多高亢。

  2.教师弹琴,学生完整演唱谱例。思考:歌曲中出现了哪些装饰音?

  学生演唱,回答:有倚音。

  3.教师引导学生:出现的特性节奏与装饰音我们应该怎样去演唱?

  请学生进行示范演唱谱例,教师纠错,并强调对特性节奏与倚音的演唱方法。

  4.教师与学生一起有节奏地朗诵歌词。教师提问:歌词描述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歌曲从祖国五十六个民族入手,歌唱了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创未来的伟大目标,表达人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5.教师组织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并提问学生: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歌曲?

  学生自身体会,自由回答。教师总结:用甜美、充满激情、热情的声音演唱歌曲。

  6.教师与学生,根据教材所给顺序,一对一唱,再到齐唱,最后继续一对一唱,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学习和感受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演唱歌曲,突出重点,并共同探索演唱技巧,最终完成教学。这样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0.【参考答案】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人跑入时机合理,路线正确。

  教学难点:摇绳人与跳绳人的配合,摇绳节奏稳定。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所学技术动作名称与术语,基本了解穿梭跳长绳的动作方法及锻炼价值。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体会相互配合的时机;通过分层练习,增强上下肢力量,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及身体协调能力,发展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跳绳练习,养成团结协作、刻苦锻炼的优良品质。

  (3)易犯错误的纠正方法及理由

  易犯错误 1:摇绳人与跳绳人配合不协调。

  纠正方法:指导学生多沟通、交流,多尝试练习,体会相互配合的时机;让学生先尝试慢速摇动配合,体会配合时机,再进行逐渐提高速度的练习。

  设计理由:练习次数少,动作不熟练,相互之间缺乏默契,难以把握配合时机。故教师应让学生多交流,多尝试练习,培养学生间的默契,强化练习质量。

  易犯错误 2:上下绳时机不恰当

  纠正方法:提示上绳预备点在摇绳人近旁,绳圈落地即上;教师或学生随圈落地的节奏配合口令指示;用短绳摇动进行个别指导练习。

  设计理由:不清楚上绳预备点,节奏不稳定。故教师可以用口令提示大家,也可以在上下绳处做标记。

  易犯错误 3:跳绳的落地位置不对

  纠正方法:在场地上画明显的落地标记。

  设计理由:摇绳人配合不佳或力度不稳造成跳绳的落地不固定,从而导致跳绳人的跳点不稳定。教师可以用直观方法标明落点,提高练习效果。

  31.【参考答案】

  (1)卡片形式

  生活中常见的卡片,从表现方式上有单层卡片、多层卡片、立体卡片、折叠卡片、镂空卡片和弹簧卡片;从形状上有方形、圆形等几何形状或植物形、动物形等具象外形。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初步了解友谊卡的功能与样式,掌握制作步骤,能够用剪、贴、画等方法制作一张具有一定美感的友谊卡。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制作、书写贺词等学习活动,培养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制作友谊卡、赠送友谊卡,增进朋友间的友谊,培养关爱他人,团结友爱的情感。

  (3)新授环节

  环节一:欣赏作品,了解友谊卡的功能

  1.教师用 PPT 出示学生制作的友谊卡,学生欣赏。

  2.根据图片,交流送贺卡的场景,体会友谊卡的功能。

  指名学生回答,共同总结:新年、节日、生日等送给同学、朋友、老师。明确作用:传递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是感情的使者,团结的象征。

  3.分享感受

  思考:你喜欢这样的友谊卡吗?如果你收到这样精美的友谊卡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指名学生分享感受,教师评价。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和诚心,动手做一张精美的友谊卡,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对卡片的欣赏,了解友谊卡的作用和功能。引导学生发现表达友谊的方式,激发学习、制作友谊卡的愿望。

  环节二:观察分析,学习新知

  1.了解友谊卡的种类、形式

  教师在 PPT 上展示各式各样的友谊卡,学生观察:友谊卡片上有哪些内容,卡片的式样有什么不同,卡片的外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①卡片上的内容:图案,如花纹、花边等;文字、祝福的话语,写清赠送给谁和赠送者的名字。

  ②卡片的式样:单层式卡片,对折式、镂空式的双层卡片,折叠式、弹簧式的立体卡片。

  ③卡片的外形:方形、圆形等几何形状,具象的外形,如心形、星形或动物外形、汽车外形等。

  ④卡片的外面和里面都可以进行点缀装饰,装饰的花纹可以是简单的形状,也可以是植物图案、动物图案等。

  2.学习友谊卡的制作方法

  教师示范并讲解友谊卡制作的方法步骤:

  (1)根据赠卡的目的选定贺卡的类型。

  (2)构思:构思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内容及图案。

  (3)剪裁:折叠剪裁纸张,剪出需要的图样。

  (4)绘制:描绘构思好的图案和文字。

  (5)装饰:有选择地粘贴,装饰、修剪外形或开挖窗口等,为卡片装饰漂亮的色彩。

  (6)书写祝福语与赠言。

  【设计意图】通过对卡片的欣赏观察,分析友谊卡的设计要素、外形特点,了解如何设计、装饰友谊卡。通过教师的样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友谊卡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制作方法,巧构思、巧制作。

  环节三:学习动手制作

  1.布置任务:为你的同学制作一张友谊卡,表达你的情感。

  2.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1)自行选定贺卡的类型及形式。

  (2)根据所定贺卡,设计图案色彩及外形。

  (3)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独立完成贺卡的制作与设计。

  (4)教师巡视指导,辅导学生根据方法步骤,设计并制作完成作品。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选定友谊卡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制作的基本方法步骤。

特别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请核实广告和内容真实性,谨慎使用,本站和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后果!

上一篇:2023上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模拟卷(二)
下一篇:2023上小学《综合素质》 模拟卷(一)答案
返回首页